首页 >
四十岁买什么保险好?

被保险代理人吹上天的2款保险! 谁买谁后悔!

时间:2019-11-29 09:00:00

上周末休息的时候小编受邀去了一个朋友家吃饭,饭后闲聊的时候,朋友的爸爸得知小编在保险行业上班,便拿了一份自己刚买的保险给小编看,想问问小编这款保险好不好,听说出事后可以理赔100万呢。

小编接过来一看是一份长期意外险。意外险相信大家并不陌生,年交保费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,如果是在出差或者旅途的路上发生了意外,可以找保险公司领取百万的保额,合同到期如果没有出险就返还保费。咋一看是不是觉得很划算,如果真的这么想的话,那就被坑了。

很多人其实不懂保险或者只懂一点皮毛,还装出自己很懂的样子,客户本来想要的是保障型的保险,却忽悠购买了带有理财型的保险,最后出险后需要理赔的时候才发现被坑了。

被保险代理人吹上天的2款保险! 谁买谁后悔!

今天小编给大家聊一下哪些保险产品比较坑爹,如果你遇到了这类型的产品,不管代理人怎样的劝说,一定要直接拒绝。

一、长期意外险

保障内容看起来很多很好的样子,实际上作用不大。

它有3大坑。

第一个坑,所谓的100万,很多时候都得不到理赔。

什么意思呢?

推荐阅读: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短期意外保险?

举个例子来给大家说一下:

老王乘车旅行,中途出了车祸,如果老王死在车里,保险公司就付一百万。

如果他下车后因为别的东西而导致身故,保险公司只会赔付5万,根本没有所谓的100万这么高的保额。

在日常生活中,意外事故其实是非常多的,而长期意外险的理赔款,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出险后才可以得到。如果是这样的话,意外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,意外险的作用就显得很鸡肋。

第二个坑,不保伤残。

这种长期意外险通常来说只保意外身故/全残,并没有保伤残。

保险公司的伤残定义是按照标准来的,一共有281项,按严重程度分为1-10级。第10级最轻,赔偿10%,赔偿比例依次递增10%,第1级最严重,赔偿100%。

比如说,在意外事故中,缺失一条腿属于5级,可以补偿60%。

全残就比较严重了,但情况比较少,总的来说,伤残包含了全残,而且远远多于全残。

简单来说,缺失双肢及以上,或者一肢缺失,另一肢完全丧失功能,就属于全残。

重点来了,如果因为意外失去一条腿,有保伤残的保险,能赔保额的60%,

但是长期意外险通常只包括事故的死亡/全残,而不包括伤残。所以缺少一条腿的话,长期意外险不给予理赔。注意:不是所有的长期意外险都会拒赔,具体要看你买的产品条款。

第三个坑,用返还诱惑你。

很多消费者就是被返还诱惑而上当的,这种保险说的就是出事了赔钱,没出事的话就返还保费,感觉怎么都不亏。

但实际上真的不亏吗?

这种保险的赔偿实在是太少了,可有可无,上面也详细说明了原因,这里就不在赘述。如果你把这笔钱拿出来存在银行里,买理财产品,同样的时间,收益也会高一些。

那有没有好的意外险产品?当然有。

很多1年期的短期意外险就很不错。这种保险的高额赔偿,不会限定意外发生的场景,而且还保伤残,甚至还附加医疗保障,也就是说如果因为意外产生了住院医疗费用,意外险能报销部分。如果您要购买意外险,小编更推荐您买这种1年期的短期意外险。

被保险代理人吹上天的2款保险! 谁买谁后悔!

二、分红险

简而言之,除了具有保险保障的功能外,还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分红。

分红险的分红形式分2类,一类是以现金的方式,另一类是以保额的形式。

现金分红主要有现金、抵交保费、滚存生息这三种形式。

保额分红是指把红利直接增加到保额当中。

相信很多人在买保险的时候听到可以拿分红就会瞬间心动,心里想着保险公司每年赚好几千亿,要是自己可以拿一点点小的红利,那就赚大发了啊。

如果你是这么想的,肯定是掉坑里去了。

分红险的分红看着很打动人,但实际上拿到手的分红并没有好多。

其实这是有原因的。

我们先来了解下保险公司的分红来源,分红来源主要是死差、利差和费差这3个。死差是指预计理赔金额和实际理赔金额的差额。 假如说100个人里边精算师本来预测的是10人身故,实际上只有8人身故,那么其中2个人的保费,就是获得的死差收益。利差是指预期投资收益与实际投资收入之差,保险公司将部分保费用于投资。费差是指预计运营费和实际运营费之差。要想获得分红只有实际运营费大于预计的运营费才可以。

注意了,一旦这三个差额为0,甚至为负数,就没有红利可拿了。

然而,分红险的分红,并不是说保险公司全年所有项目的盈利,而是指上一会计年度保险公司分红保险业务可分配盈余的70%。其中还不包括成本费,人工费等各种费用,这样算下来实际到手的钱非常少。

事实上,分红保险的分红利息并不透明,没有人知道保险公司到底赚了多少钱。小编提醒一下大家在购买分红险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它的收益表。

写在最后:

虽然有很多不好的保险产品,但这并不能说明市面上没有好产品,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,多看一下条款内容,避免踩坑。